展覽資訊

二二八藝文系列
詹三原紀念畫展——為台灣民主落土的麥子
詹三原(1942年12月2日-2021年3月23日),一位基督徒,一位嘉義在地藝術家,更是一位「民主畫家」,他愛鄉愛土,以畫筆描繪鄉土的景色,也身體力行,長期投身台灣的民主運動,更不畏懼於威權統治之下的壓力,為台灣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的設計者。詹三原或許只是在時代洪流中裡的小人物,但小人物畢其一生,擁抱所摯愛的繪畫及貫徹所堅持的理想,在威權統治的年代,與眾人合力、排除萬難,在嘉義市的彌陀路口上豎立全台首座二二八紀念碑,為台灣歷史噤聲的陰霾中劃出一道曙光。
詹三原就像一粒落在土裡的麥子,化自身力量為養分,讓理想能成長、茁壯而結穗,使眾人能享受民主的果實。在詹三原辭世2週年之際,本館特別企劃此次畫展,除了展出詹三原用以體現他愛鄉愛土情懷的繪畫之外,並介紹他所參與的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建碑始末,揭示在那個言論箝制的年代中,一群無所畏懼、勇於揭露歷史真相的小人物。

死滅與再生:李敏勇詩帖特展@高雄
「死滅與再生:李敏勇詩帖展」以「鎮魂之歌」、「戒嚴風景」、「願景追尋」、「島嶼奏鳴曲」四個主軸共51件詩帖為主體,另展出詩作、論述手稿與相關著作,呈現李敏勇在他詩的歷程留下的時代心跡,洗鍊出對臺灣土地的關懷,及面對自由民主的觀察與期盼。

온라인 전시
228사건 상설전시
이 상설전에서는 역사의 발자취를 따라
전통과 디지털의 표현 기법을 접목시켜
반세기 동안 은폐되었다가
타이완의 민주화 이후
차츰 폭로된 역사 진실을 전시하고 있습니다

線上展覽
二二八事件常態展
本常態展區以歷史步道的意象,結合傳統及數位互動式展現手法,展示二二八史料及歷史紀錄,還原歷史現場,讓參展者體會當時的歷史氛圍,瞭解歷史梗概,進而檢視台灣數十年來人權法治的進程及自由民主的落實。

二二八藝文系列.他們的年代|臺展95
手完成的話——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
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(1908-1995),一生光明磊落,不趨炎附勢,以身為畫家為榮。他擅長描繪人物、風景與靜物,乃至於抽象畫,不過他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表達情感,因此最愛畫的還是人物。
向來寡言的李石樵,歷經了日治時期、二戰、二二八事件到戒嚴時期,對政府從期待轉而不滿,在噤聲的時代中,他將批判時政的「話」,以寫實、對比的構圖安排隱藏於「畫」;從他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像《合唱》(1944)、《市場口》(1946)、《建設》(1947)、《田家樂》(1949)、《大將軍》(1964)等作品,反映變動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庶民觀感,是他一生創作中的代表作,更是台灣美術史上無可取代的經典作品。
二二八國家紀念館,原「臺灣教育會館」,落成於1931年日治時期,共計有6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及4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在此舉辦,是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歷史現場。本年度「二二八藝文系列.他們的年代」特別企劃本展,以李石樵於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畫為主,除了展出10餘幅經典畫作之外,也透過歷史檔案資料的爬梳,串連起李石樵與摯友們於二二八事件中的遭遇。一場以文史為軸心的臺灣近代美術饗宴,邀請您蒞臨參與。

特展
傳染病與⼆⼆八事件——⼆戰後初期臺灣疫病的社會衝擊
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以及隨後大規模軍事鎮壓及清鄉,是臺灣近代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。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,包括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,政治貪腐、經濟剝削,以及臺灣與中國分隔半世紀的發展,導致事件爆發的宿命結構因素。而這些都較著重在顯而易見的層面,較少人注意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一、二年間,因為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的種種缺失,導致公共衛生與防疫機制失能,鼠疫、霍亂、天花等傳染病在臺灣又重新復發,造成數千人因傳染病死亡,引起民心高度恐慌,增添社會動盪的潛在因子,成為引爆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之一。
本次特展探討從日治時期至1945-1947年間,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初期施政狀況,以公衛做為探討重點,爬梳歷史脈絡、彙整相關數據並展示圖文、史料及訪談,還原二二八事件前,臺灣社會面對傳染病蔓延以及政府防疫不力的恐慌。

時代的聲音—李敏勇詩帖展
李敏勇,第四十一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,長期透過文字的力量關懷臺灣社會,著作豐碩,兼及文化與社會評論,本展覽以「鎮魂之歌」、「戒嚴風景」、「願景追尋」三個主題共49件詩帖為主體,另展出詩作、論述手稿與相關著作。